English

我观拍卖

●说东道西
1998-12-09 来源:生活时报 蒋力 我有话说

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存在,总该有其道理,可能与己无关,但不妨瞥它一眼,这是我的处世观。譬如拍卖,我虽从未染指,却愿意看看拍卖样品册或登在报上的拍卖战果。拍卖在此地再度兴起这七八年来,出现过洛阳纸贵的物品,如: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过的大红灯笼、文革中的油画精品《毛主席去安源》、中央领导人坐过的红旗轿车等;还出现过半途中止的蹊跷,如舞剧《鱼美人》、乐曲《梁祝》的演出版权等。类型不一,动机的区别大概不差多少。

在我印象中,最初的拍卖好像仅限于文物和艺术藏品,这无疑刺激了一些人的收藏欲望。发展到今,已远远超出这个范围,稍有点价值的东西拿来拍卖,绝不是什么新鲜举动了。不新鲜却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,有那么多家拍卖公司一争高低,想必也有并不古怪的道理。就买家的收藏欲望而言,一种是真喜欢,有闲钱有精力有雅兴收集古玩,没闲钱咬牙也要把看上眼的物件买到手;另一种是变相储蓄,收购自认为保值的东西,囤积居奇,期待升值,当然为的是再把它卖出去。拍卖场上还有一种无收藏欲望却肯出大价钱的人,比如花一千多万买一对灯笼,本意大概就是要引人注意,企望红灯照亮生财路罢了。行家大多认为当年那对灯笼卖出了天价,如今的事实也证明这对灯笼不仅没有升值,反倒有贬值的态势,这都是人为的结果。收藏之外的种种非分之想,也给造假者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和生财之道。市场上齐白石、傅抱石、石鲁的画价格最高,已故“三石”的作品便源源不绝,且都能附上权威人士的鉴定书。明明是仿作,他偏要称真,你能说清到底是走眼还是昧良心吗?只要有人情愿出高价钱当冤大头,这买卖就算做成了,何乐而不多为?话剧《古玩》、电视剧《琉璃厂传奇》里都有类似的事,若说那是编的,我倒也耳闻目睹过真的。数年前某大拍卖公司拍出的两幅白石老人的小品,创下同类拍品中的最高价,买主知道那是高手做出的赝品吗?两年前另一拍卖公司拍出的吾师王叔晖的工笔人物《李清照》,预展时我专程去看过,也是仿作无疑,而今不知被谁当作珍品收藏着呢。似乎过去古玩行就有这么种说法,即无假不成气候。想想也是,本来就没那么多真迹,要挣钱,只好挖空心思以假乱真了。所以,不论拍卖对激活市场、鼓励竞争起到了多大作用,不论拍卖的物件多么稀奇,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:不去拍卖市场当傻瓜,拒绝相信拍卖商的花言巧语,以“观”为最高享受,一饱眼福即足矣。

我知道,肯定有人会说我像阿Q。没办法,阿Q就阿Q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